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钟蕾蕾 周雨涵)国内首个共建式慈善项目——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于11月12日在京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八家基金会共同发起,旨在汇聚多方力量,推动低资源地区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的普惠化,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探索实践路径。
据统计,我国0—3岁儿童约4165万人,乡村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仍面临资源不均、供给薄弱等挑战。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窗口期”,约80%的脑功能在此阶段形成,提升该阶段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宋文珍在启动会上表示,希望该项目像培育种子一样让每个孩子长成最好的模样,成为国家政策落地的“试验田”,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儿童早期发展模式与范例。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强调,“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项目不仅要汇聚捐赠资金,更要促进发展战略、专业智慧与资源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建共创。
据悉,该项目将通过“政策研究、项目创新、公众教育”三大策略协同推进。政策研究将围绕“人口高质量发展”开展前瞻性与体系化研究,并在浙江杭州、北京昌平等地探索普惠育幼服务模式;项目创新将在北京平谷区、江西婺源县、石城县开展试点,建立低资源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县域服务模式样板;公众教育则致力于提升家庭育儿效能感,推动早期发展成为社会共识,营造育儿友好型社会。
在圆桌对话环节,各方代表一致认为,共建模式能有效汇聚资源、互补优势,解决单一机构难以应对的规模化、普惠化挑战。各方将以开放共享的“企业家精神”推动社会创新,实现“1+1>2”的社会价值。
专家指出,破解乡村儿童早期发展困境,需超越单纯“托育”思路,重视“回应性照护”与“早期学习”,并通过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机制,将科学养育资源精准输送到基层。
作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式慈善项目,中国儿童早期发展共建项目设立了顾问委员会,并依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作为秘书处单位,构建了“共同思考、协同行动、共享价值”的协作机制。该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风险共担、跨领域协作与构建伙伴网络等方式,有望推动儿童早期发展议题从公益探索迈向普惠化、可持续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