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郝梦晗)在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一块巨型屏幕实时跳动着城市生命线的各类数据,99万个物联感知终端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将33亿条多维数据汇聚于此,清晰勾勒出这座超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全息图景。11月4日,“新征程上看应急”采访团走进成都,近距离感受“智慧蓉城”构建超大城市安全治理闭环的生动实践,探寻其为全国同类城市破解安全治理难题提供的“成都方案”。
智慧赋能,筑牢监测预警“第一道防线”
“7・27甲烷聚集预警”处置全流程演示见证了成都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的高效与精准。当系统监测到甲烷聚集风险时,“5分钟生成工单+3分钟跨部门派单”的机制迅速启动,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高效处置风险。而这一机制的背后,是24名专业人员7×24小时的坚守,以及411次实战验证的不断打磨与完善。
成都将智慧化手段深度融入城市安全治理,其监测预警体系不仅实现了对二环内燃气管网、绕城桥梁等关键设施的全面覆盖,更通过对8类场景、32项预警规则的梳理与转化,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安全操作系统”。这一系统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联动,让城市安全风险“看得见、早发现、快处置”,为超大城市风险防控提供了标准化路径。

智慧应急平台的处置过程(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系统治理,构建多方联动“安全闭环”
近年来,国家层面探索的以系统治理推动全面整改的“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模式,在燃气安全领域成效显著,其理念与做法也为成都的安全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此基础上,成都结合自身超大城市特点,构建起“技防监测预警大脑”“实战化多元救援力量”“社区化安全教育基地”三者联动的安全治理闭环。
在硬件投入与技术创新的同时,成都更注重机制融合、社会动员与能力下沉的系统性变革。正如国家应急管理部安全协调司在全国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中所强调的,聚焦关键领域开展全链条整治、明确责任分解落实、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生命线工程,是遏制事故的关键举措。成都积极践行这一系统治理思路,推进近17万公里老旧管道更新改造,不断完善城市生命线工程,让安全治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坚实可靠。
目前,成都已组建起4038名社区应急员组成的基层应急力量,他们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成为打通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同时,“24小时水域联合训演”常态化开展,有效提升了军地协同应急处置效率;“揭榜挂帅”机制的推行,加速了救灾技术的迭代升级,为城市安全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民参与,厚植安全治理“社会根基”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这一宏大愿景在成都正通过具体实践逐步落地。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晋阳街道级体验馆等一批社区化安全教育基地的成功运营,让宏观的“全民安全意识提升”目标,转化为市民可感知、可参与、可习得的具体行动。

小学生们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内学习自救互救技能(四川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在这些教育基地,通过互动体验、模拟演练等形式,市民能够近距离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应急避险技能。从儿童到老人,不同年龄段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这种全民参与的安全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自我防护能力,更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守护城市安全的强大合力,为超大城市安全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根基。
示范引领,贡献超大城市治理“成都智慧”
对于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成都而言,其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的探索,意义远超一地。从监测预警平台的搭建,为解决城市复杂风险“看得见、管得住”提供智慧方案;到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科学构建,为整合调度“全谱系”救援力量提供组织范式;再到全民安全教育的深入推进,为提升社会整体安全韧性提供实践路径,成都的每一步探索,都在为全国超大城市安全治理积累经验。
如今,成都构建的“预防-处置-恢复”全链条安全治理闭环,正以其创新性、实效性和可复制性,向更多城市输出“成都智慧”与“成都路径”。在推动城市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成都正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宏大愿景贡献力量,也为中国超大城市安全治理书写着精彩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