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温州星光少年特殊艺术团的排练厅里,没有音乐声,却有节奏;没有言语交流,却有情感共鸣。这里的孩子听不见旋律,却用身体感知节拍;他们无法听见掌声,却在舞台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2015年,林思考入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时,对聋哑孩子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不会手语,也不懂他们的表达方式,完全是‘全懵’的状态。”她坦言。然而,命运就这样把她带进了这个无声的世界。为了沟通,她把字打在手机上,跟着学生学手语,渐渐地,她不仅学会了手语,更学会了用心去“听”孩子们的声音。
“我不是特殊教育专业出身,我是舞蹈专业的。但慢慢地,我就融进去了。”林思笑着说。十年间,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默契,她早已成为这群孩子心中不可或缺的“耳朵”。
对于听障舞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动作,而是节奏与情感。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每一段舞蹈背后的情绪变化,她会反复讲解故事背景,通过跺脚、拍地板等方式制造震动感,帮助他们感知节奏强弱。“我们跺得重,他们动作就大;我们轻一点,他们也会跟着收。”
面对害羞、不敢表现的孩子,林思从不强迫。“我会悄悄表扬他:‘你今天动作做得真好!’然后让大家鼓掌。”她强调,鼓励要自然、不刻意,让孩子在集体认同中慢慢建立自信。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让许多原本怯场的孩子站上了省级乃至全国的舞台。
当被问及为何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她回答:“能够成为他们的耳朵,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不是一句豪言壮语,而是一个普通教师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沉淀出的深情。(光明网记者 周雨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