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阳已至,在河北、安徽、江西、贵州等地的“银杏家园”站点里,饭香与笑声交织。老人们每天围坐就餐,定期参加防诈讲堂、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构成了当下中国社区养老的一个鲜活切面。
“银杏家园”项目2021年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北京新民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中心共同发起,以建设为老服务活动站点为核心,探索出一种以科技助力养老的新模式。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陆续建成51个站点,累计服务66万人次老人,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安心养老。
有温度、有情感、有秩序:银杏家园的社区答卷
银杏家园项目启动以来,最先触及的正是老年人最现实的三类问题——吃饭难、陪伴少、用不上数字化服务。
河北滦平的王君平是一名独居的69岁老人,在过去,他的一日三餐可以用“凑合”来形容:冷粥、挂面、剩饭。这样的饮食结构导致他的血压血糖时常波动。如今,他几乎天天准时去银杏家园配建的助老餐厅吃饭。“有荤有素、软烂合适”,他笑着说,“身体稳了,心里也亮堂了。”
贵州毕节的陈文勇老人早年间因工伤失去右手,曾经长期靠咸菜馒头度日。自从有了银杏家园助餐点,站点厨师为他定制了低盐低脂菜单,半年后血压恢复正常,他还主动请缨,成了分发餐具的志愿者。
除了“吃好饭”,银杏家园还鼓励老人们“以老助老”,更好地融入社区。在河北新河的宋亮庄站点,70岁的乡村医生邢根成不仅是银杏家园的助餐受益者,也是站点的义诊医生,每周都会为老人讲解健康知识、简单问诊。
而银杏家园的另一条主线,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在银杏家园北京密云鼓楼站点,墙上挂着的不仅有菜谱,还有“课程表”——防诈课堂、智能手机使用教学、短视频拍摄体验课轮番上阵。自落地以来,站点已累计举办防诈骗与数字化能力提升活动486场,受益超4万人次。在这里,老人们不仅学会了识别网络骗局、扫码缴费、用视频报平安,甚至会拍小视频记录生活。“现在我也能上抖音找老朋友了。”80岁的李奶奶自豪地说。
数字化助老的另一面,是让“懂科技”的年轻人去更好地理解老年人的世界。近年来,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还邀请多位创作者探访站点,通过镜头呈现老人们的故事,让更多公众看到“老年”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起点。
银杏家园正在从一顿热饭、一场培训,构建起社区互助的微生态:这里有热度、有情感,也有秩序。
从灾后应急到常态守护:银杏家园持续在行动
从“临时站点”到“长期守护”,这是银杏家园的另一种公益延伸。
2023年京津冀水灾后,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迅速启动灾后银杏家园项目,在河北涿州紧急建设青岗、小柳、东张三个站点,集中为受灾老人提供为期三个月的膳食与生活照护。
项目结束后,执行团队发现,当地老年人长期缺乏就餐与陪伴服务——于是这三处灾后银杏家园并未随着水灾的退去而“撤场”,而是扎根社区,转型为常规站点。如今,三地仍为老人日常提供热餐、防诈讲座、健康管理与数字培训。原本是应急帮扶,却在需求中继续生根发芽。
90岁的胡玉老人,是青岗站点最早的受助者之一。独居、失独、行动不便的他,曾经靠药片与冷饭维生。直到银杏家园的工作人员牵着他走进站点——热气腾腾的饭菜、熟悉的京剧旋律、每周一次的手工课,让他的生活重新亮起了灯。“这里的歌声和饭香,把我从寂寞里拉出来了。”胡爷爷笑着说。
在东张站点,无儿无女、家中受灾严重的刘晓峰奶奶,如今成了银杏家园厨房里的“掌汤达人”。她用自己最擅长的一碗汤,回馈曾温暖过她的助餐点。“银杏家园给了我家的温度,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踏实。”她说,“被帮过的人,也能去帮别人。”
截至2025年9月,全国银杏家园累计受益人次已超66万,部分灾后站点持续运营至今。从“灾后三个月”到“社区三年”,银杏家园让临时救助转化成为长期陪伴。
这些看似日常的助老举措,背后是公益项目的体系化运营。除了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的出资,银杏家园的部分运营资金来源于在字节跳动公益平台发起的公开募捐。基于字节跳动公益平台的实时反馈机制,每一笔捐赠的使用、每一场供餐直播、每一位受助老人的变化,公众都能在线上实时查看。通过透明化与数字化,科技让公益信任真正落地,也让助老服务进入可持续循环。
与此同时,银杏家园还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站点信息在线化——每日供餐、健康检测、防诈培训等数据实时反馈,形成可持续的运营闭环。这让助老服务从“经验式”迈向“数据化”,让每一份善意都能被看见。
从灾后重建到常态化助老,从一餐一饭到数字教学,银杏家园用一个个平凡的日常,重新定义了“老有所养”的含义。重阳节之际,金色的银杏叶也在提醒我们:关爱不止在节日,而应在每一天的陪伴里。(刘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