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的红利为行业发展不断注入动能,然而养老机构在快速扩张中暴露的运营风险、服务短板与监管漏洞,严重制约了行业公信力。
当前,养老行业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一是运营压力大,机构存续较难。行业存在高投入、长周期与低回报矛盾,叠加资金短缺、运营不善等问题,容易造成机构关停,引发违约维权问题。二是评估效果差,安全风险较高。部分机构未落实入院健康评估制度,入住前后未建立动态监测体系,照护分级与实际需求错位,存在权益受损隐患。三是服务质效低,养老纠纷频发。基础生活照料不达标问题突出,部分机构护理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应急处置滞后与精神关怀缺位成为主要争议点。四是管理不规范,安全隐患较多。部分机构存在设施不达标、人员无资质、制度不健全等违规经营现象,超范围经营及以医代护等问题降低行业公信力。五是监管有漏洞,诈骗案件多发。多部门协同监管不足导致非法集资现象频现,虚假宣传“养老卡”等营销手段引发群体性退费纠纷,损害老年人财产权益。
为破解行业困境,笔者认为,需统筹短期整改与长期制度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
要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市场活力。政策设计需兼顾公平与效率,重点向普惠型养老机构倾斜。借鉴“公建民营”模式,由政府提供场地并减免租金,委托专业团队运营,降低运营成本,保障服务质量。同时,推行“服务补贴券”制度,通过市场化竞争倒逼服务升级。
要完善标准体系,筑牢质量底线。行业规范化需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要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等级评定制度,明确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核心指标,同时,进一步强化从业人员资质管理,推行“持证上岗﹢继续教育”双轨制,有效提升服务质量。
要提升公众认知,构建共治格局。老年人防骗意识薄弱是养老诈骗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可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科普方式,揭露“高额返利”“免费养老”等常见骗局。同时,建立统一机构信息查询平台,提供资质、投诉记录、信用评级等信息,帮助老年人理性选择。
要创新监管模式,织密防控网络。多部门协同监管是堵住漏洞的关键。建议搭建民政、金融、市监等部门共享平台,实现资质审核、投诉举报等数据互通。对问题机构实施“黄牌警告”“黑名单公示”等分级惩戒。同时,可建立“养老机构资金存管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资金挪用风险。
要延伸司法服务,保证公平公正。破解养老领域难题,需立足司法职能,加大违法犯罪惩处力度,推动行业规范与制度完善。同时,设立“养老纠纷绿色通道”,优先立案审理;推广“巡回法庭进社区”模式,选取典型案例就地开庭,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市场主体的躬身实践。唯有通过政策精准滴灌、行业自律革新、监管全面覆盖与社会协同参与,方能构建起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来源:人民法院报,郑兴隆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