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星孩农场”收获了,“星星的孩子”笑了
首页> 公益频道> 社会活动 > 正文

“星孩农场”收获了,“星星的孩子”笑了

来源:新华网2025-10-09 14:52

  新华社天津10月8日电(记者尹思源)这个国庆假期,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汇爱农庄的农作物陆续成熟。挖红薯、收玉米……在这片由8个孤独症和心智障碍者家庭共同发起打造的“星孩农场”,几位孤独症青年的“小长假”满载着收获的喜悦。

  “我们吃了自己种的玉米,特别香!”今年17岁的孤独症青年云尧(化名)在院子里剥着玉米,笑得有些腼腆。

  云尧的父亲溪君是这处农场的发起人之一,自从2024年10月承包了这片田地,这位曾经西装革履的律师,如今衣着朴素,整日忙碌在田间地头。

  “也不指望农场能挣钱,孩子们过了上学的年纪,得让他们有点事儿干。”溪君说。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以社交及沟通交流障碍、刻板的兴趣行为和情绪异常为主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成因相对复杂、尚不特别明确。云尧4岁时被确诊孤独症以来,溪君就一直在思考孩子的未来。

  孤独症青年们和农场老师一起剥玉米。新华社发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和提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康复水平,融合教育、康复治疗等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未成年孤独症群体得到了更多帮助和支持。但“孩子们离开学校后怎么办”,依然是困扰孤独症家庭的难题。

  关女士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她的孩子天洵在3岁时被查出孤独症,关女士也因此放弃了工作。十多年来,她们尝试了各种方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圈”,但效果并不好。关女士发现,天洵(化名)初中毕业在家生活一段时间后,好不容易学会的生活技能和行为能力出现了“退化”。

  “对这些孩子来说,保持社会化和学习生活技能非常重要。”溪君说,之所以要和孩子们一起运营这个农场,就是看中了劳动在孤独症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价值。“劳动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孩子们可以在劳动中和朋友、家人进行语言、动作和情绪的全方位互动,这个过程中既能保持他们心情愉悦,又能提升他们的生活能力。”。

  国庆节前,来自唐山的张先生带着患有孤独症的儿子林林来到农场“入职”,他希望能在这里让林林(化名)多掌握一些技能。来后第一天,张先生就知道自己“来对了”。“那天林林端着盆子一趟趟收玉米,一点也没觉得累。很久都没看到他这么认真、这么开心地做一件事了。”张先生说。

  汇爱农场也得到了爱心企业的支持。今年60岁的肢残人员刘志强是农场附近的大柳滩村村民,也是天津创美助残基地的员工。平日里,他会到农场进行除草、间苗等工作。长假期间,他和其他几位肢残人员一起到农场帮忙。云尧、天洵和林林等几位年轻人的身影,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助残的成就感。“过去我们一直是被帮助的对象,现在我们有能力发挥我们的特长帮助这些孩子,觉得特别开心。”刘志强说。

  今年,农场收获的玉米有上千斤、红薯有3万多斤,丰收让这些孤独症青年们感到喜悦。采访临近结束,溪君指着农场里的一片空地说:“我们希望未来能在这里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让孩子们能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提升农场的‘造血能力’,帮助更多‘星星的孩子’。”

[ 责编:钟蕾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