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公益大讲堂】周海宏教授:以美为先导,以快乐为抓手 让艺术回归感性教育
首页> 公益频道> 要闻 > 正文

【公益大讲堂】周海宏教授:以美为先导,以快乐为抓手 让艺术回归感性教育

来源:光明网2025-10-02 11:01

  编者按:

  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精心打造《“伴你成长”公益大讲堂》系列视频节目。该系列广泛邀请各领域名家,围绕科创、音乐、戏曲、体育、劳动等核心素养,制作适宜青少年学习的视频微课堂,旨在拓展青少年知识视野,丰富美育实践,助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周海宏教授指出,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感性教育,首要目标是培养人的感性素质、美的价值取向和感受世界的能力。他强调,艺术教育不应被异化为单纯的技能训练或知识灌输,这两种误区正是导致“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以及孩子丧失感性体验习惯的根源。

  周海宏教授批判了将艺术学习,尤其是学琴,等同于“毅力教育”的普遍认知。他指出,“学琴苦”的社会共识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快乐才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动力。”周教授说,“人为叠加的枯燥、训斥与惩罚,只会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针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周教授提出了“投鼠忌器”原则:艺术教育的“器”是让孩子终生热爱艺术,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音、表现不足等只是需要驱赶的“鼠”。切不可为了纠正局部小错,而用惩罚的“砖头”砸碎了热爱艺术这个终极目标。

  他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进行了阐释:当孩子弹奏出现多个错音时,不应责备“怎么这么多错音”,而是将孩子比作“大将军”,将音符比作“小兵”,用“捉回逃兵”的游戏化方式鼓励孩子主动纠错,获得成就感。在乐感培养上,则应用“曲子弹得真流畅,如果高潮再突出一点就更感人了”等充满期待和建设性的语言,替代“像木头人一样没乐感”的训斥。

[ 责编:钟蕾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