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精心打造《“伴你成长”公益大讲堂》系列视频节目。该系列广泛邀请各领域名家,围绕科创、音乐、戏曲、体育、劳动等核心素养,制作适宜青少年学习的视频微课堂,旨在拓展青少年知识视野,丰富美育实践,助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在本期节目中,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人教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执行主编周海宏教授,从心理学动机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如何通过满足孩子的内在需要,有效激发其学琴与练琴的内驱力。
周海宏指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由动机驱动,而动机源于“需要”与“目标”的共同作用。当前许多孩子不愿练琴,并非缺乏天赋或毅力,而是教育方法未能契合其基本的心理需求。他系统提出了“六元需要”理论,为家长与教师提供了科学参考:
一是审美需要。应选择优美动听的曲目作为练习内容,避免枯燥机械的练习破坏孩子对音乐美的天然向往。
二是亲和需要。练琴时应营造温馨支持的氛围,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与鼓励,而非让学琴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
三是优胜需要。避免在比较中挫伤孩子的自信,应保护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四是成就需要。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使其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五是生存需要。绝不能以威胁、强迫的方式要求练琴,否则将让孩子在安全感缺失中产生抗拒。
六是自由需要。应在规范指导的同时,保留孩子自主表达与探索的空间,让学琴成为愉悦的审美体验,而非机械的任务。
周海宏强调,“爱美、爱学习、爱艺术是人的本能,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恰当,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他呼吁广大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理解人性原理,从而真正唤醒孩子心中对艺术的热爱,让音乐教育回归其陶冶心灵、滋养成长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