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颗“致富薯”的丝路之旅
首页> 公益频道> 要闻 > 正文

一颗“致富薯”的丝路之旅

来源:人民网2025-09-28 10:07

  深秋的河湟谷地,晨雾尚未散尽,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北山地区已是一片忙碌。随着挖掘机铁臂翻卷,一颗颗表皮光滑、芽眼浅少的“乐薯1号”“青薯9号”滚落田垄,农户们分拣、装袋、过磅,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马铃薯迎来收获季。王桂萍摄

  马铃薯迎来收获季。王桂萍摄

  “以前种土豆靠老品种,产量低还不好卖,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脱毒种薯,订单都排到国外了!”种植户李生福捧起刚出土的“金蛋蛋”,喜悦难掩。

  谁能想到,这颗曾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土豆,如今不仅端上国内千家万户的餐桌,更一路向西,“扣开”中亚市场大门,成为乐都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柱。

  乐都区马铃薯喜丰收。王桂萍摄

  从“土蛋蛋”到“金种子”,乐都区马铃薯的蝶变,始于全力推广地膜、双膜、全膜覆盖式栽培技术以及科技的持续赋能。上世纪80年代,青海省乐都区率先在全省引进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建成首家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历经30余年迭代,已形成“茎尖脱毒—组培快繁—雾培微薯—原种扩繁”四级体系,年繁育脱毒苗130万株、微型薯220万枚,带动亩产提高30%以上,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达95%,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供应基地之一。

  现代农业科技更改写了乐都区马铃薯种植范式,“棚膜+地膜”双层覆盖技术使马铃薯提前30天上市,亩产突破3500公斤,复种作物让土地年利用率提升至180%,双膜种植区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调控温湿度,农药使用量减少40%,商品率提高至92%。

  产业筑基,好品质撑起了大市场。“我们的土豆蒸着吃沙面,炖着吃软糯,根本不愁卖。”乐都区峰堆乡种植户李胜星捧着刚挖的马铃薯介绍。乐都马铃薯的好口感,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得益于全链条的品质管控。乐都区立足“脑山冷凉、浅山开阔、川水肥沃”的自然条件,构建起“脑山脱毒种薯繁育、浅山商品薯规模种植、川水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建成1.2万亩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从源头保障品质稳定。

  为破解种植分散、效益不高的难题,乐都区还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3.2万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2025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预计达1.42万公顷,产量将达45.75万吨,产值有望突破6亿元。同时,引进加工企业,开发淀粉、粉条、薯片等10余种产品,让马铃薯从“原字号”变身“精加工”,附加值提升近5倍。如今,“乐都马铃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叩击国际市场筑牢了“品质名片”。

  满载优质马铃薯的货车。王桂萍摄

  今年8月,首批200吨乐都马铃薯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抵达哈萨克斯坦,青海首个农产品海外仓在中亚正式启用。“以前靠中间商,周期长、利润薄;现在自建海外仓,直采直销,价格比国内高20%以上。”跨境销售的青海薯光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难掩兴奋。

  从湟水河畔的田垄到中亚市场的货架,这颗小小的马铃薯承载着乐都农户的增收希望。从山间杂粮到“一带一路”明星商品,一颗马铃薯的西行记,正是乐都区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开放合作赋能高原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架起了一座跨越山海的致富桥梁。(顾斐菲、王桂萍)

[ 责编:钟蕾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