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传承人万小娟
在河南郑州,汴绣非遗传承人万小娟用手中的针线,她正带领众多绣娘,将这项古老技艺转化为文化传承与女性发展的双重动力。
“绣鱼能游,绣花能闻香。”万小娟这样形容汴绣的魅力。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汴绣,讲究“平、齐、细、亮、净、和、顺”七字诀。在她的巧手下,豫剧脸谱仿佛能唱响中原大戏,主题绣品无声传递着中国声音,鱼儿灵动欲出,花朵仿佛散发幽香。
面对非遗传承的挑战,万小娟积极探索新路径:她将“15分钟刺绣课”带进小学,在孩子心中播下种子;与高校合作培养懂设计的“新绣郎”,推动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开发时尚文创产品,吸引年轻目光。她强调,创新必须根植传统精髓,而大学生正成为非遗时尚化的重要力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传承人万小娟
“订单增加了,绣娘们的眼界也打开了。”万小娟深感欣慰。通过“天才妈妈”平台,汴绣与潮绣、苗绣等姐妹绣种交流互鉴,技艺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项目为绣娘们搭建了展示舞台,让曾经“养在深闺”的汴绣走进社区、集市,飞入寻常百姓家。
年近40的万小娟,深知绣娘群体多为母亲。“在河南,不少绣娘就是为了离孩子近一点,能陪伴他们成长。”她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错过了很多,不能再让孩子错过!”过去几年她接触的上千名绣娘中,超过八成是需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女性,“时间自由灵活,能兼顾家庭”是她们最核心的诉求。
从小学课堂到国际舞台,万小娟的坚守证明:当千年技艺获得公益赋能,传承便不再是孤独的守望。正如“益起为她·筑梦芳华”行动所展现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在编织着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女性的自我实现,绣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共赢画卷。(钟蕾蕾 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