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传承人谭艳宾
经纬交织间,土家姑娘谭艳宾将千年织锦技艺“西兰卡普”从濒临失传的困境中唤醒,赋予它崭新的生命力。
在湖北恩施的土家村寨,谭艳宾和姐姐谭艳华创建了湖北允曦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将“西兰卡普”传统工艺进行现代应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她们不仅带领从业三十年的老师傅们大幅增收,还利用改良的编织机器帮助残疾人就业,各地的学徒数量不断增多。
作为土生土长的土家妹子,谭艳宾从小学习民族舞,对民族服饰上的西兰卡普图案情有独钟。她与姐姐毅然从舞蹈行业转型,决定开发融合民族文化的传统服装。
姐妹俩专程前往湖南龙山,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为师。一个多月的“脱产”学习,姐妹俩起早贪黑,专注地在织机前练习挑纱、引线、打结。见姐妹俩如此“坐得住”,刘代娥频频点头,最终决定将绝活技艺倾囊相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土家织锦)传承人谭艳宾
2020年,为了完成梦想,姐妹俩做出了重要决定:回到恩施,回到“西兰卡普”诞生的地方。然而,同大多数非遗一样,西兰卡普也面临着传承难、断层严重、与现代需求脱节、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没有工人,姐妹俩就找来老一辈会制作西兰卡普的织娘;没有市场,姐妹俩就研发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没有销路,就先主打研学、文旅。
面对困难,姐妹俩创新求变:研发符合现代需求的产品,开发出100多款日用物品;创新运用“太阳染”技术;调整色彩搭配使其更生活化。更令人称道的是,她们发明了“两用新型织锦机”,获得国家专利,让残疾人和儿童都能参与织锦。
经过3年不懈努力,她们在恩施创建了三个传承基地,多维度的切入点,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西兰卡普。同时也为当地人群,特别是妇女和残疾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就业人数达200多人。“我们所有的妈妈们,开始都是从零开始。”谭艳宾介绍。通过系统技能培训,工坊让“妈妈”们掌握了安身立命的手艺,实现了“带娃增收两不误”。
谭艳宾姐妹的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2023年,她们携西兰卡普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走秀舞台,将非遗融入时尚,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从专业传承到大众体验,再到影响年轻人生活方式的露营模式,她们用多维度切入点让西兰卡普融入现代生活。“希望通过西兰卡普文创产品,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喜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谭艳宾这样说道。(钟蕾蕾 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