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
1971年生于四川北川县的陈云珍,自幼枕羌绣枕帕、穿羌绣鞋帽长大。母亲、祖母、曾祖母世代居住于青片乡小寨子沟,作为古老的西羌后裔,她自出生起便浸润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传统中。
从小,陈云珍便掌握了挑针、十字针、扎针、平针等羌绣全部核心针法,成长为一位能绘、能画、能剪、能裁、能织、能绣的全能型羌绣能手。九岁起,母亲传授她羌绣技艺,从那时起,无论是行走、吃饭还是放羊,她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图案的构思与色彩的搭配。
即便婚后生儿育女,日常忙于农活与家务,她仍挤出一切闲暇时间坚持创作。“当初村里发展旅游,一位游客看中我绣的围腰,硬是以680元买下——那时真没想到这门手艺能换来收入”,陈云珍回忆道。
2008年5月12日,那个灾难的午后,震波将82%的羌族古寨夷为平地。当她从废墟中抢救出祖传绣样时,飘散的彩线与破碎的瓦砾交织出一幅文明濒危的图景。震后调查表明,全县全面掌握羌绣技艺者仅387人,且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由于传统绣艺日收入不及外出务工三分之一,青年一代纷纷离乡,羌绣技艺与民族记忆面临断层危机。“不是人们想离开亲人,是靠手艺实在难以维持生计”,陈云珍深知传承艰难,但更知抢救文化迫在眉睫。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羌绣代表性传承人陈云珍
适逢北川将羌绣纳入留守妇女就业重要规划,陈云珍毅然投身职业绣娘事业。凭借卓越技艺与坚定信念,她迅速成为业内佼佼者,并被认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代表性传承人”。
在北川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陈云珍注意到大量留守妇女和残障同胞缺乏就业渠道。她萌生了以羌绣培训带动就业、传承文化的念头。至今,她已累计培训绣娘超过8000人,其中包括大量留守妇女和残障学员。她创新推出“单手刺绣法”,设计轮椅适用的矮架绣台,制定哺乳期妇女专属学习方案——这些不仅是技术改良,更是一位非遗传承人对生命的深切关照。通过这些努力,学员每月可增收几百元至两三千元不等。
“我要带领更多人绣出幸福生活,再累也值得。”在“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支持下,她创办“北川羌绣梦想工坊”,为绣娘提供更好的培训与创作环境。“来学习的姐妹们都充满希望,觉得前途光明”,她欣慰地说。
陈云珍还走进绵阳富乐国际学校、实验中学等开设羌绣兴趣课程。“羌族没有文字,羌绣就是我们的民族符号,绝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也许未来传承人就在这些孩子中。”仅小学毕业的她,在羌绣世界中找到了人生的使命和价值。(钟蕾蕾 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