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泓清水润民生 “母亲水窖”托举乡村振兴新希望
首页> 公益频道> 要闻 > 正文

一泓清水润民生 “母亲水窖”托举乡村振兴新希望

来源:光明网2025-08-15 16:36

  二十五年的栉风沐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帮助千万乡村妇女和家庭从“饮水困难”走入“以水发展”的新阶段,也把无数动人的“她故事”,镌刻在山水之间、田园深处。

  最近,湖北省丹江口市的乡亲们见证了一场水的变革——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从2018年开始,历时8年,覆盖湖北、陕西、河南三省20个村庄的民生工程,以4017座卫生厕所、5处集中供水工程、2384个垃圾桶的“小切口”,撬动了1040万村民的大幸福。

  六里坪镇:改厕改出乡村新图景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乡村振兴,民生为先。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改厕既改出了乡村新面貌,又改出了村民的幸福新生活。

  曾经“两块板、一个坑”的厕所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配备蹲便的卫生厕所,不少村民为自家的厕所贴了瓷砖。77岁的周有莲推开贴着福字的新居,笑得合不拢嘴:“这都是国家给安排建的,老了老了,没想到晚年还能过上这样的舒心日子!”屋后,玉米抽穗、李子压枝,老伴儿从菜地摘回韭菜,直言:“以前浇水靠桶,一趟趟折腾;现在水管一拉,水就浇透了菜园子。”

  68岁的华芳霞举着水管给黄瓜浇水,随手递来冲净的黄瓜:“过去摇泵压井,一桶水浇不了几棵菜;现在水管铺到垄沟,菜一会儿就喝饱!”她直言,当初觉得“农村人没必要讲究”,可自从用上改厕后的卫生间,才真切尝到了甜头。如今,省出的时间用来遛弯看云,日子过得像世外桃源。

  与华芳霞同龄的江安凤坐在三层小楼前摘毛豆,儿媳妇在门前洗衣池洗衣服,自来水哗哗作响。她指着菜园边的水井说:“以前挑水浇地累得腰酸背痛,现在‘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让水直通菜园,门前整洁了,心也亮堂了。”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高峰感慨:“这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深入调研需求后的‘里子工程’,实实在在让住户受益,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改厕带来的清新之风,更悄然浸润了庭院内外。过去一脚泥、一脚粪,现在一脚花、一脚景。农家小院里的阿姨和婶子们不再满足于泥土地面的尘土飞扬,一块块平整光洁的水泥地坪在欢声笑语中铺展开来。在项目的带动下,妇女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家庭环境的守护者,成长为社区治理的积极参与者。

  凉水河镇:旱坡地变身“致富源” 柑橘林浇出“黄金航线”

  凉水河镇油坊沟村的果农杨万秀拧开灌溉井的阀门,清冽的水流奔向枝头,水珠在柑橘间跳跃,映出一道彩虹。“过去挑水浇树,肩膀磨破皮也救不活旱死的树;现在水管一开,橘子喝上‘舒心水’,亩产涨了四五成!”她指着满山压弯枝头的果实笑道,丰收季还要雇人采摘,“日子更有盼头了”。

  作为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农业大镇,凉水河镇曾因“看天吃饭”陷入困境:干旱时挂果少、果子小,一年收入难抵支出。2019年“母亲水窖—绿色乡村”项目落地,让山涧清泉通过管网爬上山坡,滴灌、喷灌等随需而用。如今,橘子不仅行销全国,更远销俄罗斯等国,曾经挑水的肩膀托起了出口集装箱,旱裂的坡地长出了乡村振兴的“黄金航线”。

  浪河镇:水润山乡产业兴 “她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清晨5点,半山腰云雾缭绕,白鹭掠过神仙树密林,“唰唰”的采摘声与农家妇女的欢歌交织成曲。52岁的郭静站在林间,指着地垄边的灌溉水管说:“把活水引到田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作为湖北省级非遗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郭静曾因用水困难而苦恼:“以前叶子一年采不了几茬就发黄,果胶少、颜色暗,口感差,不敢大面积种植。”如今,稳定的水源让种植规模扩大,采摘频次提升,产品品质更上层楼。她带领村镇几十位姐妹,从原材料采摘到农产品制作,再到直播电商,形成完整产业链,收入翻番,日子越过越舒心。

  项目不仅滋润了田地,更激活了非遗技艺——传统农耕与现代产业交融,沉睡的技艺变身流量密码,女性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她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光芒。(钟蕾蕾 周雨涵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