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宏森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并着重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村(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既是村(居)民日常生活与交往的重要空间,更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和安全文化落地生根的神经末梢。其建设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治理体系根基能否筑牢。因此,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心下沉到村(社区)十分必要。只有通过扎实举措提升村(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才能为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筑牢安全基石。
村(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承载着绝大多数人口的日常活动。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落,都聚集着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里,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生产活动等都与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村(社区)的安全状况是整个社会安全状况的缩影,抓好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就等于抓住了社会安全的基础环节。同时,从系统论视角看,国家安全文化体系是由“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构成的六级系统,村(社区)作为最基础单元,其安全文化建设成效对整个系统具有“根基性”影响,是社会安全治理的基底。
村(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安全文化传播的“第一站”与核心枢纽。家庭作为村(社区)的细胞单元,天然承担着安全文化启蒙的重要使命。长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构成了儿童接受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堂”,这种代际传递机制,使安全文化如同基因般在家庭内部延续,形成持久的文化生命力。村(社区)基于熟人社会的传播模式,以情感共鸣消解说教感,以生活场景增强代入感,使安全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为重要的是,村(社区)的安全文化传播具有显著的“涟漪效应”,使安全文化从零散的知识碎片凝聚成具有约束力的文化生态。
村(社区)正面临着多元复杂的安全风险挑战。作为与各类风险源直接接触的前沿阵地,村(社区)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安全隐患,将安全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这种“早发现、早处置”的优势,使其在构建全社会安全防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关键一环。
经济学分析显示,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边际效益递增”特征,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安全治理体系中投入产出比极高的战略支点。与高层级治理相比,基层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高效转化,通过与村(居)民互动,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安全需求,从而避免了高层级适配性不足问题。同时,在村(社区)层面,安全文化建设可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其效益呈现持续累积的特点。当安全意识内化为村(居)民的行为习惯,应急技能转化为村(社区)的集体能力,这种文化资本便会产生长期且稳定的风险防控效能。
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需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一是成立专门机构。从县级安委会、防灾减灾救灾委成员单位抽调组建安全文化建设专班,负责顶层规划;村(社区)成立专门的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二是制定建设规划。安全文化建设专班负责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考核评价体系,要整合多部门力量,统一部署,避免分散多头开展。三是组建师资队伍。从县级安委会、防灾减灾救灾委成员单位中借调组成不少于20人的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操能力的师资力量,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成立自己的宣教队伍,开展日常宣教活动。
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需打造“全生命周期”安全教育模式。一是分层分类设计内容。针对不同人群,整合学术界、救援界、医疗界三界力量,围绕人民群众身边常见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等,从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前期处置、院前急救五个方面展开内容设计。二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针对不同人群,采用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如举办文化节、知识讲座、文艺演出、实操训练、应急演练等。三是建构本土传播体系。农村地区依托庙会、赶集等,开发如“安全皮影戏”“消防山歌”“大喇叭”广播等,社区利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打造“安全微剧场”,还可以创作安全主题地方戏曲、快板、三句半等。鼓励开展“安全家庭”创建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儿童青少年成为传播者。
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需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机制,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撑,将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体系,同时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并在日常工作中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建设效能优质。二是激活企业参与动能。鼓励企业以多元化方式参与安全文化建设,通过税收减免、荣誉表彰、项目合作等激励政策,引导其以冠名赞助、捐赠、技术输出等形式,深度融入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三是释放社会组织效能。鼓励社会组织通过设立安全文化公益基金、对接多元社会资源等方式,持续拓宽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贴近基层、灵活高效的独特优势,支持其组建专业宣教团队,深入村(社区)开展精准化宣传活动。
村(社区)安全文化建设需集成“媒体+智慧+数据”生态系统。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智能显示屏等平台,制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安全知识、安全短视频,进行广泛传播。同时,建立村(社区)安全交流群,及时推送安全信息,传播安全知识,解答安全疑问。二是建设数字化智慧平台。开发村(社区)安全文化APP,集成隐患上报、知识学习、应急预警等功能。运用VR等技术,集成多场景安全产品,打造沉浸式安全流动宣传车,提升参与者积极性。三是建立安全文化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形成村(社区)安全文化数据资源体系,通过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掌握用户行为特征,精准识别安全文化建设短板,激发安全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