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养护车刚停稳在服务区,老王盯着轮胎上沾的泥渍发起了愣——上周暴雨夜和调度室的那次争执,像块石子硌在心里,今天巡查时总觉得对讲机里的指令格外刺耳。这样的瞬间,藏在江苏高养徐连养护处每位养护人的日常里:凌晨三点的应急抢修、烈日下的路面摊铺、冰雪天的除冰作业,高强度的体力付出里,总夹杂着沟通的摩擦、情绪的颠簸。而这场特殊的EAP活动,就从这些带着沥青味的真实困扰里,悄悄拉开了序幕。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职工代表先开始了发言。“上次处理桥梁裂缝,我坚持要等检测报告,业主嫌我耽误工期……”养护班长老张的话刚开个头,底下就有人点头——谁没遇过这种“安全与效率”的拉扯?从应急抢修时的指令误解,到跨班组协作时的标准分歧,再到连续加班后的疲惫迁怒,这些裹着汗水和尘土的故事,让在场的人都想起了自己藏在反光背心下的情绪。“咱们先不说谁对谁错,聊聊故事里最让你难受的那一刻。”EAP阳光关爱大使的话,像给紧绷的氛围松了颗螺丝。
有人站在老张的角度说“后怕”——裂缝检测万一漏了项,出事就是大事;有人代入施工队讲“着急”——工期卡得紧,多等一小时就可能赶不上节点;还有人当起“第三方”,说起某次暴雨夜自己夹在养护组和交警间的两难。原本沉默的会议室渐渐热闹起来,那些憋在心里的委屈、没说出口的体谅,在“不批评、不指责、不评价”的默契里慢慢舒展。关爱大使在白板上画出“情绪地图”:“你看,抢修时的急脾气,可能藏着对‘安全’的执念;争执时的硬态度,或许是怕‘责任’扛不住。”从“识别疲惫时的情绪信号”到“把‘你怎么总催’换成‘我们还差哪步’”,心理学知识混着养护人的土话,变得格外好懂。
最暖的是读书故事沙龙环节。大家带来的书都带着“烟火气”:有人翻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说起某次封路施工前,提前和收费站打了三趟电话才理顺流程的经历;有人捧着《沟通的艺术》,聊起用“我觉得”代替“你总是”,化解了修复隔离护栏时与交警、路政的分歧——先修最危险路段、分阶段施工的提议,让13处隐患点很快修复;还有人借着一本讲野外作业心理的书,说起大雪天里,一句“我替你盯半小时,你去喝口热汤”比任何规章都管用。“原来书里说的‘共情’,就是咱们递瓶水时多问的那句‘累不累’啊!”不知是谁的话逗笑了全场,大家忽然明白:养护路上的协作,靠的不只是图纸和规范,更得有这份能接住彼此情绪的默契。
活动结束时,老王把写着“下次抢修,先在对讲机里说句‘大家都注意安全’”的便签,贴在了“养护心语”板上。这场从“心”出发的活动,没讲什么大道理,却像给养护车换了套新减震——它教会职工在连续作业后给情绪“松松弦”,在跨部门协作时给沟通“搭座桥”,在应急抢修时把“争执”变成“互补”。
江苏高养徐连养护处的这场EAP活动,说到底是懂养护人的——他们知道,高速公路上的平安畅通,既靠摊铺机压出的平整路面,也靠人心之间的顺畅联结;既需要反光背心的醒目,也需要心里的透亮。而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懂”,终将让每一公里养护路,都更稳、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