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儿科医生少、床位供应不足、就诊难等问题让不少家长头疼。为改变现状,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5—2027年开展“儿科服务年”,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扩大儿科服务供给,强化儿科服务能力。
“截至6月底,已经有1877所三级和2936所二级公立综合医院能够提供儿科服务。”在7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介绍,为增强儿科服务的连续性和便利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儿科服务比例超过80%,其中98%的县医院提供儿科服务。
随着儿科服务供给的增加,如何提升儿科服务能力,构建起高质量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
“3家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帮扶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发展新业务、新技术,培养高层次的儿科医学人才。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覆盖了东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五大区域,为当地区域提供很好的医疗服务。”李大川说。
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南)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医防融合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立体”维护儿童健康。“我们建成了全国首个母子一体化保健中心,并指导广东、广西、河南等地建设了12个母子一体化保健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书记余纳表示。
在医疗服务理念转变的同时,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也持续探索医疗资源供给的扩大与下沉。“针对儿童季节性高发的疾病,中心午间、夜间和周末都开通儿童门诊,并通过互联网诊疗增加复诊和咨询量。”余纳表示,当前,日门诊量增长33%,患者等候时间缩至30分钟以内。“我们还探索将20%的专科号源预留给社区服务中心,引导发热门诊基层首诊,疑难复杂疾病进行绿色上转。”余纳说。
面对儿童罕见病、疑难杂症等,各级医疗机构形成紧密的诊疗协作网络。李大川介绍,各省依托省内高水平医院,围绕包括重症、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罕见病等重大疾病诊疗服务需求,构建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通过网络提高儿童重大疾病识别、诊疗、救治水平,确保儿童重大疾病在区域内得到及时救治。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立以心脏病中心为核心,包括产科、胎儿医学、产前诊断等优势学科的多学科团队,年均救治先心病患者2000余人次,其中新生儿占比60%以上。”余纳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向整个区域赋能,3年以来累计输出了700多人次的管理团队和医疗团队,输出新技术、新项目209项,帮助柳州设立首个儿童血液透析中心,平移了优势学科和特色技术。
“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儿科医疗救援转运联盟’,服务版图延伸至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18个地级市38家医疗机构。”余纳说,围绕疑难重症,联盟建立了跨区转诊和会诊机制,畅通高铁、公路、航空三维应急转运渠道,与澳门镜湖医院等港澳地区常态化开展跨境重症儿童转运,联盟内单位年转运患儿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