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财经论语】
作者:成彦 周扬(分别系民政职业大学副教授、讲师)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政服务行业正经历从传统“保姆式”服务到专业化服务的转型。这一转变既反映了现代民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也映射出家政服务行业向精细化和专业化迈进的发展新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突破1.3万亿元。行业的快速崛起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比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家政服务市场中,老年人护理、幼儿照护、家庭教育、健康管理、生活策划、管家服务等新兴家政服务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市场需求十分旺盛,服务价格持续稳定上升。家政服务业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高端定制服务,如专业收纳、儿童陪伴、家庭健康管理,单价可达到300元/小时以上,较传统服务溢价超200%,且订单量年增长率高达45%。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社会对家政服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基本生活服务能力,更要求他们能够掌握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精准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例如,月嫂需精通新生儿护理、产妇康复及科学喂养等专业知识;在老年照护领域,针对失能老人的服务更是细化到包含32项专业辅助技能。同时,《关于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认证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各地政府相继出台员工制家政企业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都为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5年,全国家政服务类持证人员数量预计增长超120%,90后从业者占比也显著提升,一大批具备更多专业能力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不断涌现,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当前的家政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家政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升。今年4月,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的通知》,鼓励家政服务企业拓展专业深度保洁、整理收纳、家具家电清洗、室内空气治理、消杀消毒、营养咨询等新兴服务领域,加强与装修、家居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同时,一些地区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了家政服务行业平台化运营;一些地区通过信息系统,实时更新城市家庭服务需求信息,并依据用户画像、服务历史、地理位置等数据,自动完成服务匹配与人员调度。种种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服务,正重塑着现代家政服务行业的新图景。
在此基础上,家政服务行业成为稳就业促转型的重要力量。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家政服务业带动就业超3000万人,其中制造业转型分流人员占24%,有效承接了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转型带来的就业压力,为城市人员再就业构筑起缓冲带。此外,从智能清洁设备的应用到线上预约、服务管理的数字化,再到AI辅助的个性化照护方案,各类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大量全新的岗位需求。家政服务行业正成为吸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不仅开辟了新的职业赛道,持续创造着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也有力地支撑了就业市场的结构优化与人才价值的实现。
也要看到,尽管现代家政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多重发展挑战:比如,基础服务过剩,高端服务短缺,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部分行业规范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善,制约行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提升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业态发展需求等。对此,家政服务行业需多措并举,向精细化和专业化迈进。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高职院校作用,支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一批符合家政行业中高端需求的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分级培训与认证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并实行职业能力分级认证,提升从业者专业素养。积极推进员工制转型,完善职业保护,增强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在政策层面推动家政服务与养老、托育、健康、社区服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服务协同的新格局。推动“家政+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家政服务企业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紧密协作关系,符合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可依法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总之,要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原则,健全家政服务业支持政策,优化家政服务业发展环境,扩大优质家政服务供给,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