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智库者说】
作者:孙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以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深度参与其中,以实现两者的协同共进。高等教育的地理布局、学科设置、科研教学等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技术创新水平,成为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东北地区集聚了高等院校260所,其中本科高校139所、“双一流”高校11所,分别占全国的9.43%、11.18%和8.03%,具备相对较好的高等教育基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东北高等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高等教育既是东北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影响东北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面对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全面振兴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结合短期需求和长远目标,发挥多方合力,增强教育发展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针对现实问题,提高供需适配性。当前,东北地区高等院校与东北地区发展需求之间的沟通仍相对滞后,产生了诸如迫切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服务相关性不高等问题。为此,东北地区高等院校要充分考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东北全面振兴实际需求,增强服务相关性,提高供需适配性。一方面,高等教育要聚焦东北全面振兴关键领域,凭借自身研发优势,借助科技创新助力东北地区解决产业转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等现实问题,主动谋求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解决“卡脖子”科技难题,实现高层次技术服务、高质量人才供给与高价值资源反馈的多赢。另一方面,政府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强化市场需求表达,推动地方企业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参与高等教育,通过提供岗位支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助力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提升,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承接重大科研成果,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促进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
树立共同体意识,发挥多方合力。在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高等教育与地区发展必须树立共同体意识,明确二者是互为支撑的关系,以实现协同发展。高等教育要发挥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结合点作用,通过成立区域研究中心等方式,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等宏观振兴需求,结合区域发展现状,从供给侧发力,洞悉东北全面振兴实际需求,增强服务相关性。同时要避免各自为营,通过成立高校联盟等方式,充分发挥东北高校的规模优势、合力效应。实际上,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与其产业特征契合度较高,且整体高等教育结构、规模具有一定优势,具有开展合作的天然优势,各方应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增强服务可及性,切实保障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东北全面振兴的现实助力。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东北地区当前经济环境等实际情况,增强服务针对性,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进行人才与科技成果输送。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承接方,东北地区也应该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助推高等教育振兴,并不断优化服务渠道。东北各省区应在经济、教育等领域强化合作,发挥合力作用,提升承接能力,减少高校科技成果外流,通过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引入市场资源、提供政策规范等方式,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可及性。
面向长期需求,优化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长期任务,东北全面振兴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以高等教育支撑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需要着眼于本地区短期发展需求,更要瞄准长远目标进行前瞻布局。东北地区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如何因地制宜探索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是高等教育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应着眼于当下,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满足当地发展的迫切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应面向未来、服务长远,立足符合地区特色的东北全面振兴发展方向,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谋求高等教育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政府与社会的全面支持。政府应做好统筹规划,在宏观层面对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与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全面考量,通过参与以高校为主体的东北全面振兴科研中心等机构的建设,与高等院校做好沟通,在发展方向上保持一致性。同时,致力于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服务壁垒,为高等教育服务东北全面振兴完善制度保障。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2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