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残疾,往往会让一个家庭卷入一场未曾预料的情感和生活变革。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爱、坚韧、适应以及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的努力。
郭晓卫因高空作业导致脊髓损伤而瘫痪,从那以后,他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每天由妈妈帮他打理一切,包括上床、下地、坐轮椅、大小便……郭晓卫的妈妈甚至生出过“在去世前带着儿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好在命运发生了转折。2021年9月15日,在三门峡市残联的支持下,三门峡市脊髓损伤患者幸福重建中心建成运营,郭晓卫成了第一期学员。在这里,郭晓卫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郭晓卫掌握了生活自理的多种技能,经过反复的训练,他还成了中心的教员,并且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
陈国杰进行轮椅越障教学 周雨涵 摄
幸福重建中心的创始人陈国杰也是一名脊髓损伤患者,曾为军人的他深知独立的重要性,在连带着轮椅摔在地上无数次后,他终于重新“站起来”。自救成功的陈国杰,想为同样脊髓损伤患者多做些事情,他将自己实现独立自理的经验技巧分享给病友,并组建生活重建训练营,通过生活重建协助伤友激发潜能,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重回生活正轨。目前,脊髓损伤生活重建训练班已经开展到了第十期,康复训练100人,实现就业创业71人。
在三门峡市,康复服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2024年,有需求的残疾人共计6883人,其中3355人有辅具需求,3528人有康复需求,辅具适配率、康复服务率均达到100%。此外,三门峡市还特别关注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通过医教康结合的方式,精准关爱特殊儿童,提供送康复进校园服务,成立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等,为残疾儿童探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教育康复服务。
河南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手册 周雨涵 摄
焦作市同样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市构建了覆盖市、县、乡(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康复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
在焦作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五岁的双胞胎兄弟健健和康康正专注地玩着手中的积木。这对双胞胎都是先天性聋儿,这一事实是在他们满月体检时被发现的。“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他们的母亲常静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之光逐渐显现。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及在康复教育中心接受的一系列持续训练,健健和康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除了语速稍慢之外,他们在其他方面与同龄健全孩子几乎没有差别。最让常静感到欣慰的是,今年九月,两个孩子将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这标志着他们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也让常静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孩子们正进行康复(干预)训练 周雨涵 摄
截至目前,焦作市已为1911名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救助服务(省定目标任务1664人),完成率114.84%;为15526名残疾人提供了基本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100.00%;为5518名残疾人提供了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辅具适配率100.00%,各项工作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在安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作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联体单位,设有多个特色康复单元,为安阳市及周边地区的残疾人和不同人群提供系列康复诊疗服务。该中心的儿童康复科还承担了安阳市残联的“0-6岁儿童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抢救性康复项目”,6年来累计救助残疾儿童1万余人次,为千家万户残疾儿童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三门峡到焦作,再到安阳,这些城市的故事共同编织了一幅充满温情和力量的画卷。它们展示了当社会伸出援手时,即使是最艰难的情况也能够转变成新的开始。每一个进步,无论是孩子进入普通学校的第一步,还是成年人重新掌握生活技能,都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证明。而那些致力于康复事业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关怀和支持。
康复中心笑容满面的复健患者们 周雨涵 摄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视不断加深,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像郭晓卫这样的个体,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在持续探索更有效的康复模式和服务体系,以确保每一位有需要的人都能获得及时且高质量的帮助。这不仅是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一步,也是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这条通往希望的路上,每一个小小的胜利都值得庆祝,每一个故事都是勇气和爱的见证。正如郭晓卫所经历的变化一样,许多曾经看似无法逾越的障碍正在被逐步打破,而未来的路,正变得更加宽广明亮。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成功案例出现,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共同书写人类文明中最温暖的篇章。(光明网记者 周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