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这一愿景不仅是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也是对古代哲学智慧的现代诠释,特别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的自然观相契合,同时融入了现代科学的深度,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美丽中国的构建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对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旨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绿色转型对全球碳排放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策略,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有助于解决国内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美丽中国的构建还将引领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推动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社会公正。
自古以来的自然生态观
我国古代的自然观,尤其是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哲学体系,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传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学派,主张仁爱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孔子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倡导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体现了对自然伦理的尊重。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而非过度干预。道家的自然观则更进一步,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倡导“无为而治”,主张遵循自然之道,使社会秩序与自然法则相一致。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应效法自然的规律,而非违背。这种思想主张最低程度地干涉自然,强调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以及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佛教的自然观则强调因果报应和众生平等,认为人类的福祉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佛教经典中倡导的慈悲与不杀生,以及对万物生灵的尊重,为生态保护提供了伦理支撑。
这些古代自然观的精髓,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应用。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是基于对这些传统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环保理念,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转变,旨在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通过融入现代科学,古代自然观被赋予了新的实践意义,例如在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古代智慧为现代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
现代生态文明理论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石,它结合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旨在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理论支持。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主张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现代生态学理论提供了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科学依据。它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土壤肥力维持等。通过科学的生态评估和监测,可以量化自然环境对人类福祉的贡献,从而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经济绿色化理论是现代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的核心,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良性互动。这一理论主张通过绿色经济政策,如碳定价、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等手段,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抑制过度消费和浪费,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以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理论关注社会结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转变。它倡导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不平等密切相关。因此,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确保所有人都能受益于绿色发展的成果,避免环境改善的成果被少数人垄断。生态伦理学则从道德和价值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道德支撑。它倡导尊重自然的权利,反对无节制的开发和消费,提出了“生物伦理”和“地球伦理”,强调人类对地球的道德责任。这种伦理观有助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政策和管理理论为现代生态文明提供实践指导。它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管理和市场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例如,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科技创新等,都是政策和管理理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在新时代,现代生态文明理论与古代自然观相融合,形成了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科学内涵的新型生态价值观。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塑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公正和美丽的未来。通过这种理论的实践,可以期待一个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社会公正、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中国。
奋力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彩画卷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力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彩画卷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工程,它涉及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这一篇章的构建旨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奋力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彩画卷,需要确立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围绕2027年、2035年及本世纪中叶的阶段性目标,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确保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这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同时,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中,应注重内涵式集约化,提升绿色建筑和公共交通的比例,减少碳排放。同时,奋力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彩画卷,需要强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政府、企业与公众应共同参与,通过教育引导、科技创新和政策激励,推动公民绿色消费观的形成,鼓励使用环保产品,推动垃圾分类和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企业则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环保产品选项,通过绿色包装和节能设计,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
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上,要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与荒漠化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将有力保障生态安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逐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同时,加强碳排放双控,推动碳市场建设,实施碳捕获与封存等技术,逐步实现碳中和。安全底线的坚守同样重要,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生物安全等领域的风险防控体系需不断强化,提升应对生态灾害和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健全的法制保障、经济政策、市场机制以及科技支撑,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后盾。
在奋力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彩画卷的过程中,中国还承担着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角色。将积极参与全球碳排放治理,分享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奋力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多彩画卷的构建,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它关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福祉,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自然观,结合现代科学和智慧,才能共同绘制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美丽的家园。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改变,共同书写美丽中国的新篇章。这些改变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指导下,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天歌 本文系蚌埠学院校级科研团队项目——蚌埠学院美丽安徽建设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