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31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在常州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将持续到6月6日,为期7天,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媒体记者将兵分两路前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用镜头和文字捕捉江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探寻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江苏密码。
“去年,江苏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全国14.1%、全球4.2%,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6.3%、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额达1949亿元、居全国第一”。情况介绍会上,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黄萍历数着江苏制造业去年的亮眼成绩单,并用“大”“全”“新”“快”“强”五个字,来描述江苏全省制造业发展呈现的5个鲜明特征。
一是“大”,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上。八大行业中,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纺织6个行业规模超万亿元,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节能环保等多个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二是“全”,主要体现在产业门类上。实现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全覆盖,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全的省份,工程机械、电力设备、光伏、海工装备和船舶、汽车、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研发设计到加工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是“新”,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去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1.3%、49.9%(今年一季度达50.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达33.6%。
四是“快”,主要体现在转型步伐上。去年江苏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9.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3.7%)、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5.0%)等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7.9)连续9年全国第一。单位能耗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五是“强”,主要体现在综合实力上。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数(10个)稳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连续3年全国第一,工业企业中营收超千亿元17家、超百亿元201家,累计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241家)、有效期内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1474家)均居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榜。
接下来,如何将科技更好“嵌入”企业,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黄萍介绍,将在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下一步,将在船舶工业软件、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布局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试平台,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制定完善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支持政策,全方位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二是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抓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盘。下一步将重点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全面提升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中试检测、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各环节智能化水平。围绕绿色化,深入实施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以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每年实施百项节能降碳技改项目,打造一批行业能效“领跑者”。同时,将制定省级“零碳工厂”建设及评价要求,试点创建一批“零碳”及“近零碳”工厂,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绿量”。
三是突出“群链企”协同,提升战兴产业集群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逐群建立“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一个责任处室、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批促进组织、一个品牌活动、一批骨干企业)和月度运行分析机制,“一群一策”制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一群一品”举办专题对接活动,加快打造新型电力装备等 5 个世界一流,新材料等 5 个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6 个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
四是突出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下一步,将研究出台支持第三代半导体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等政策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体系化推进技术供给、产品打造、主体培育、场景丰富等工作,加速未来产业发展。
五是突出高端要素集聚,全面推进“四链”深度融合,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好生态。下一步,将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探索编制区域制造业企业负担指数,持续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建立与国家、省级政府引导基金的联动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记者 刘希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