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区域,承载国际一流美丽湾区示范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大湾区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扎实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整体状况趋好。“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数据赋能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挖掘数字+生态的融合要素,坚持湾区海洋生态环境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治理,构筑区域协同现代治理网络体系,打造湾区生态廊道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亟迫解决的问题。
打造湾区海洋生态环境数据“一张图”,全面提升海洋空间整体规划和系统管控水平。海水的流动性和联通性俨然把大湾区整合为一整体,行政的界限和制度的差异导致海洋生态数字的碎片化严重。加快湾区海洋生态环境数据采集汇总,打破大湾区海洋生态数据壁垒,推动各区域部门间的数据互联共享,整体谋划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域空间生态安全开放新格局。系统汇集珠江口及其八大口门、大鹏湾、大亚湾、镇海湾、广海湾、黄茅海和香港岛等海域的海水质量、海底的底栖生物、海洋功能区划、自然岸线变化、海岛生态景观等环境数据,打造以“采集-传输-挖掘-应用-共享”为主线的海洋大数据信息链,构筑海底-海水-海岸-流域四位一体的大湾区海洋生态底图,提升陆海资源与生态保护一体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的水平。强化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气象、能源、发改等领域的数据联通,谋划推动湾区海洋生态环境数据的共融共建,摸清现阶段湾区海洋生态的“家底”,制定合乎湾区实际的标准规范体系。科学评估湾区海洋生态安全,尤其是红树林以及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质量状况,积极展开大湾区海洋生物资源种群数量及多样性调查,为湾区海洋生态综合协调治理提供智慧支撑。建设智慧生态海洋“一张图”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规划、海洋生态红线、海洋主体功能区等制度的精准实施和集成管理,优化大湾区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
建立大湾区电子政府,缔结“9+2”城市的政府间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制度、三种法系、多种体制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行政区域与组织界限的壁垒势将长期存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模式和手段存在异质性。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子政府,应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先技术,支持香港、澳门和广东9个城市之间的政务大模型与数字政府、数字海洋的融合创新;如涉海企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入海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态补偿的标准等信息的跨界查询与传递,为大湾区海洋生态污染的综合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条件。打破“一事一议,一事一策”的碎片化传统协作模式,缔结大湾区政府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联盟。由中央部委牵头,“9+2”地方政府参与,共同组建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大湾区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及重大环境问题进行决策;下设专门固定的协同管理机构,主要由三地城市的海洋生态环境部门的主管负责人组成,主要负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具体项目。同时,可设立大湾区海洋环境科学智库,主要由技术专家组成,为湾区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防灾减灾等提供专业技术意见。鼓励政府间联盟协作形式多样化,促进湾区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机制及体系优化,包括海洋生态质量预报预警、海洋环境技术质量标准体系、海洋生态污染联防联治、海洋生态保护基金制度等,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协同治理新局面。
提升数字精准监测能力,构筑协同共治平台。探索建立以海洋生态风险防范为重点,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大数据为驱动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系统。打破“数据烟囱”、信息孤岛,进一步释放海洋生态数据的价值。遵循海洋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将大湾区海洋生态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科学模拟分析海洋生态的时空演变规律,准确预测研判海洋生态灾害、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通过动态跟踪“流域-海岸-海域-海岛”四大子系统构成的大湾区海洋环境系统的变化,汇集海量生态环境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预警预报。同时,不断扩展其覆盖和服务的海洋区域范围,增加海浪、风暴潮等海洋环境灾害预警预报产品提供。统一粤港澳三地之间海洋生态监测指标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网络化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实现海洋生态网络数字信息统一联网、统一发布。探索筹建大湾区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嵌入海洋环境治理全过程。发挥数字技术突破地域障碍的优势,统筹推进陆海一体、数据技术有效融合、海洋生态要素指标全覆盖的智慧湾区建设,提升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的海洋环境协同管理水平。开展对海漂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源头等海洋污染物的溯源追踪,注重数据链的关联性,建立大湾区海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区域潜在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提高对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重大风险防主动性和应对能力。综合运用市场激励手段,创新大湾区目标统一、任务协同、措施衔接、行动同步的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创新“数字+全员”参与反馈机制,构建湾区海洋生态治理大监督格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与数字化改革深度融合,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资源共享信息中心,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促进公众参与决策过程。了解湾区群众生态环境诉求,以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环境需要为导向,让公众享受到水清滩净、岸绿湾美的海洋空间,不断满足公众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需求。推动数字媒体融合,营造海洋生态保护宣教工作大格局。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专业化的优势,充分利用数媒平台,开展多层次的海洋保护宣传教育、海洋垃圾清理、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中国民间海洋保护网络等活动,提高公众社会海洋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和海洋意识。利用网络媒介拓宽公众意见反馈渠道,畅通公众监督环境治理的线上和线下渠道,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公众要充当海洋环境管理中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对政府在海洋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法律、行政等行为量。(刘汉斌: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