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25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番茄小说承办的“‘好看古籍’古籍保护与传承公益论坛”,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副主任杨浩等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就数字化时代古籍的保护与开发、古籍电子化传承及传播,以及数字阅读平台在古籍推广与普及方面的价值等议题,进行探讨。
论坛还发布了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番茄小说联合举办的「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评选结果,共计15名创作者的作品获得奖项。
数字化技术帮助古籍插上翅膀
古籍活化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重量,也需与当下的媒介环境、社会价值充分融合。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看来,数字化时代古籍的保护与开发,首要任务是实现对古籍的保存,并以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助力古籍流传。
张志清以李白诗作的流传为例指出,在以手抄和刻印为主要传播路径的古代,李白的诗作存在比较严重的流失情况,能够保留传承到当代的千余篇,就像“一盏孤灯”,极为不易。图书馆及古籍馆所从事的,正是将古籍等代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命脉和精神家园的文化遗产收藏保存,是“历史的长河当中呵护到今天”的工程,他同时认为,数字化技术、数字化阅读平台,应该也能够在这项工程当中,发挥技术的作用,履行平台的价值。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中心副主任杨浩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古籍保护及传承领域的应用。杨浩表示,古籍保护与传承经历了数次物理载体变革和媒介变革,一直面临突破载体限制的问题;而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帮助古籍“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高速且高效的传播。
杨浩介绍了番茄小说所引入的“识典古籍”阅读平台,指出,通过OCR校对校勘、自动标点、实体识别、自动翻译等技术的整合,目前已有2000多部古籍实现了电子化和可视化,并登录番茄小说阅读平台,作为一种文化公益产品,提供免费阅读和利用。杨浩认为,在数字环境下,平台及可视化技术助力人文学科打造基础信息设施,对于智能时代数据驱动的人文研究范式,有着积极正向的价值。
番茄小说执行总编辑乐力介绍,目前,《二十四史》《永乐大典》等典籍以及《儒林外史》等古代话本,都能够在番茄平台上搜索、阅读。乐力表示,整个项目上线1个月以来,已有15万人在番茄小说上搜索古籍关键词,其中超过5万用户阅读了古籍内容。
古籍二创能让读者了解古籍
本次“‘好看古籍’古籍保护与传承公益论坛”中,古籍文献专家学者、平台,以及新生代内容创作者们,还就古籍的当代性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在张志清看来,古籍不应成为在图书馆中“束之高阁”的过去式,而是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化探索,将其中的精神智慧与精神财富揭示出来,并赋予其今人的情感、价值、精神和想象,激活古籍这个“文化高地上的璀璨花园”。
杨浩认为,历史沿革与时代变迁当中,今人对于接触和阅读古籍一直存在较高的门槛,一是获取渠道不够通畅,二是文字内容理解受限,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应该在这两方面着力,降低门槛,提高古籍传播及利用效率。他指出,古代知识是人类经验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工智能对古籍和古代知识文化的研究开发,也不能离开人文科学的指导,通过“识典古籍”这样的阅读平台,古籍数字化一方面应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应持续优化阅读功能、视觉感受,提升阅读体验,让古籍从难读、难认、难看,转变成古籍好看这样一个状态,最终守护好中华文明古籍之根本。
在圆桌论坛的环节,专家学者和「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征文获奖作者们,也就古籍的文学内容和精神内核如何传承,进行了探讨。番茄小说出版作品《缚春情》作者,同时也是本次征文比赛的获奖作品《无情调》(源自《牡丹亭》)作者任欢游表示,古籍通常给人晦涩和老套的印象,而他认为古籍就像是“古代人装在玻璃罐里的时光胶囊”,以文字形式把历史以一种缓慢且浪漫的方式传至当下,网文二创古籍就是对降低古籍阅读门槛的一种尝试,能够以更通俗的方式让读者了解古籍。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王玉玊也指出,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叙事结构和今天当下网络文学连载机制之间存在对话和回应的关系,网络小说和古典文学是有天然的亲近性,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阅读平台和网络文学创作对于古籍创新传承,应该起到相应的作用。
乐力表示,作为数字化阅读平台,未来,番茄小说还将围绕国家图书馆的古籍文献,在平台持续征集契合古籍内容的作品,并探索舞台剧和短剧创作,让古籍能更加生动、更贴近当代读者。(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