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显著体现,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且得不到有效治理,为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突出短板,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我们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下简称“共同缔造”),打造“农+文+旅”产业链,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将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国家政策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挖掘地方特色等多方面资源优势,探索研究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
“共同缔造”理念是一种参与式民主、合作式治理的理念,强调在公共事务中广泛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共赢,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也强调在公共事务中加强合作,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共同缔造”理念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通过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和设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特色和优势,深挖用好乡贤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汇集各类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打造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其次是形成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示范效应,推动民生“问题账单”化为群众“幸福清单”,形成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另外,“共同缔造”理念注重群众的参与合作,通过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和协商共治机制,可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培育,形成多元化参与和协同共治的格局,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可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广泛参与和合作,可以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避免资源浪费和盲目发展。由此看来,深化共同缔造推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事业进步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共同缔造,就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要以“共同缔造”相关政策法规为支撑,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二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监管方案,以奖代补,激励先进,支持市、县两级统筹各方资金用于“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形成各方资源汇聚、群众充分参与的有效机制,同时加强包括建设成果的评价、农民群众满意度的调查等方面的考核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三是要健全“共同缔造”长效机制,健全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统筹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多方力量,通过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形式,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管理和公共事务决策,形成共同管理和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着力建设完整的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四是要注重引进和创新技术和工艺,将农业技艺创新放在重要位置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要注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运用创新技术,如智能家居、新能源等,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要实现共同缔造,就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群众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乡风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其次要注重树立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的文明理念,合理利用自然生态、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文明乡风,主动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责任意识。最后要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农民群众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以及支持农民群众自主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活动等,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方向。
要实现共同缔造,就要挖掘地方特色,形成长期基础设施和精神文化建设总体方案。首先是以治理乡村人居环境为抓手,对村内外垃圾杂物、农业生产废弃物、坑塘河道垃圾、村容户貌等进行全方位清理,全力打造整洁靓丽的村域环境,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同时,还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制定卫生标准和要求,建立卫生保洁制度,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利用乡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将文化和旅游引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如手工艺、农产品加工等,提高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另外还可以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精品民宿和公共设施,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与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相协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最后,通过系列措施创建“共同缔造”示范村,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让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真正主人。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既关乎民生,也关系发展。将共同缔造理念运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各方位、全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我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希望,不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乡村建设思路,更为推动社区参与、挖掘乡村特色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了行动指南。在顺应时代进步发展的今天,全面贯彻实施“共同缔造”理念,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挖掘地方特色,形成长期基础设施和精神文化建设总体方案,才能形成更加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美丽乡村与美好家园新格局,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亮丽名片。(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润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