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6年扎根特教一线 做残障学生的守护者
首页> 公益频道> 要闻 > 正文

36年扎根特教一线 做残障学生的守护者

来源:新华社2023-09-15 16:46

  新华社昆明9月11日电(记者赵彩琳熊轩昂)36年前被分配到特殊教育学校的那一刻,王玉兰的内心是抵触的;尝试一年后,她却主动选择留下,用爱和温暖来陪伴残障学生。

  1987年,品学兼优的王玉兰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昆明市盘龙区培智学校,这是云南省第一所专门教育智力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第一代培智教育终身特教人,王玉兰潜心钻研教学,用专业专注促进特殊学生适性发展,用30余年从特教“小白”成长为一名特教专家。

  “刚得知工作的消息时,我一时难以接受。”王玉兰说,她在师范学校接受的是普通学生的教学训练,面对完全未知的领域,她很犹豫。

  初到特校的王玉兰每周有30节课,每周工作6天,除了上课,几乎没做过饭的她还需要和其他老师一起劈柴烧火、买菜,给学生做早餐和午餐,有时还要给尿裤子的学生清洗,工作任务繁重且困难。

  “在师范学校,我的语文和数学教学都学得很好,教案也常被当做优秀案例表扬,但在特教学校的第一堂课,没有学生理我。”王玉兰说,自己以往学习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完全没用。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她沉下心来,逐家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残障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残障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主动学习,慢慢摸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也越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这群学生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时光都在我们这里,我们要用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伴其一生的发展支持。”王玉兰介绍说,特教学校的生源复杂,以智力残障为主,也有孤独症、脑瘫、低视力、听力残疾等情况的学生,对老师们的专业要求较高,特教老师是孩子们的陪伴者、守护者。

  王玉兰希望学生们在接受教育后,能够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可以融入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价值。多年过去,学生换了一拨又一拨,学校也四易校址,而曾经一度内心抵触到这里工作的王玉兰老师却毅然选择了留在这里。

  她说:“特殊教育是尊重差异生命的教育,当我们去支持每一个生命成长,我们自己也得到了最强的生命成长的力量。”

  从对特教一无所知到成长为云南省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特殊教育课程专家,王玉兰收获了很多荣誉,但她最珍惜的是一张学生为她手写的奖状,上面写着:“王玉兰同志,您在盘龙区培智学校教学生怎么做个好学生,被评为优秀奖。”

  王玉兰和盘龙区培智学校的老师们积极探索出一套以国家课程为指导,包含言语康复、动作康复、孤独症教育康复、情绪行为干预四大类康复需求,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1+4+X”校本课程体系,针对性为学生提供补偿性教育及潜能开发课程。

  从最初的3个老师、17个学生,到现在的50多名老师、约180名学生,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专业性不断提升,已发展为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中职中专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和学校一起成长的,是王玉兰和她的学生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做一日三餐,照顾自己的生活,甚至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据介绍,自2014年起,学校还在轮滑、游泳、篮球等项目为全国特奥赛输送了运动员30余人,获得奖牌100余块。

[ 责编:钟蕾蕾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