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汤原县位于三江平原西部,小兴安岭东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幅员3420平方公里,呈现“三山一水四分田,一草一路和庄园”生态格局,有松花江、汤旺河等大小河流30条,水系十分发达。历经70余年建设的引汤灌渠,被誉为龙江大地上的“红旗渠”。森林覆盖率达39.6%。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
近年来,汤原县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狠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本蓝图绘到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并驾齐驱、相辅相成,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汤原生态发展之路”。
守牢绿水青山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第一要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立县之基、强县之本。多年来,汤原县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汤原、美丽汤原。
坚持顶层引领,抓实“五个保障”。成立了县委书记、政府县长“双组长、双牵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监管体系,安排了足额资金,抓实人才“外引内育”与技术“院校合作”,拓展生态文明思想“六进”,有力夯实组织、监督、资金、科技、群众“五大保障”。
坚持标本兼治,打好“六大战役”。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多年来,无重污染天气,未发生土壤污染,“河湖长制”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汤旺河口内站被授予全国“最美水站”称号。全力打好青山保卫战,连续36年无森林火灾。全力打好原生态保护攻坚战。现有野生动物72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种、二级保护动植物33种。全力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大力实施“五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长效长治,健全“三个机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权重,健全了生态文明责任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相结合,坚持多领域联动监管,健全了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生态产品市场体系,有效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健全了生态产品转化机制。
做强生态经济 将生态资源开发作为第一动力
生态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多年来,汤原县坚持绿色开发理念,依托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县域经济持续壮大,群众生活日渐富足。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4.7亿元,同比增长3.8%,汤原生态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区。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精品区。境内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兴安明珠、三江翡翠”。结合民俗特色、抗联文化等元素,打造了汤旺朝鲜族风情小镇、北靠山民居民宿、东北抗联六军遗址等旅游节点。2022年,被评为全国“避暑旅游目的地”。
建设中草药产业发展核心区。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构建了“一带、三园、四基地”发展格局,人工种植发展至20余种、7.9万亩。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现场推进会在汤召开;2021年,“汤原五味子”获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2022年产新中药材2.1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已逐步成为佳木斯市中药材生产重点区、核心区。
建设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区。依托小兴安岭余脉优质林下生态,引进了亮子奔腾、大塘农业等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菌户”运营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食用菌园区19个,挂袋大棚2112栋,年稳定栽培食用菌10余种、1.7亿袋。2022年,被评为全国木耳十大主产基地县。
打造更美汤原 将生态思想转化作为第一抓手
生态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多年来,汤原县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产挖掘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借力生态的经验模式,实现协同发展。
聚焦一产,挖掘生态潜力。始终秉承深度释放寒地黑土生态资源潜能,发挥地处黄金奶牛养殖带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成功引进投资5.2亿元的谱华威奶牛养殖场项目,1200头荷斯坦优质奶牛已入驻。
聚焦二产,服从生态导向。汤原县工业企业中,圣元谱华威乳业、力佳豆制品深加工、大塘食用菌深加工,以及17家大米初加工规上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在推动工业产业发展上,汤原县发挥生态农业优势,紧盯精深加工导向,推动工业走向振兴。
聚焦三产,借力生态优势。始终树牢生态旅游第一基础不动摇,融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综合体验区、现代农业观光园等景区景点,挖掘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汤原县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走出一条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财富的成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