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组织动员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汇聚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村青年人才集聚地,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总量。一方面,《乡村振兴促进法》专门对“人才支撑”做出了相关规定,明确由国家层面牵头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教育广大青年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祖国的需要相结合,脚踏实地参与乡村振兴,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农村人才数量;另一方面边疆民族地区属地政府要积极构建社会各界投身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利用“乡音”“乡味”“乡愁”“乡情”等特殊的乡村情感纽带,动员社会各类专家学者、科技人才、企业家、慈善家、社会名流以创新创业的形式开展乡村振兴活动,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吸引更多人才扎根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村。
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实施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特支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要以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队伍为抓手,着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双轮驱动发展,打造一支综合素质优良、规模强大的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智力支撑作用。
健全高素质农民培育机制,实施边疆民族地区乡土人才计划,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让乡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骑兵劲旅。一是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属地高校、职业院校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设置,实行定向免费培养具有高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深化涉农系列职称改革制度,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村电商能人、非遗传承人和继承人等,建立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制度,营造农村人才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持续推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引导专家入乡办厂,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涉农企业;四是扩大边疆民族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师范生免费培养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服务乡村机制。
本文系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云南归侨群体“五个认同”的代际比较研究》(课题编号:2023J0970);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比较与促进政策研究》(课题编号:YJYB20230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
李 强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妍智 (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