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他们思维敏捷,眼界宽广,不仅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还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高校开辟更多的实践教育途径,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双赢。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深化教育培训、创新服务内容和强化校地合作三个方面。
深化教育培训,增强学生服务本领。充分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素养。第一,涵育“三农”情怀。优化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体系,着力推进“三全育人”。通过深化“知农爱农”的认知教育,强化“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展现时代新人奋发向上、敢为善为的精神风貌。一方面,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价值观念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情景再现、经验分析、案例研讨等形式,深化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情怀。另一方面,将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优势特色,详尽阐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对于夯实国家安全基础、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励学生进一步坚定为更好服务“三农”而增长本领的决心。第二,增进实践能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全面的能力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只有具备灵活应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实践能力,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才能将服务“三农”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成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一方面,要做好志愿服务的行前培训。通过详细讲解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形式、预期目标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促使学生志愿者达成统一的思想共识,并遵循一致的行为准则,确保志愿服务团队齐心协力,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组织动员具备过硬专业素质的教师,全过程全方位跟进志愿服务的实施,充分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筹划服务方案、把控关键环节、督导服务成效。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将科研项目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利用师生共研的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升,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更好服务基层建设与发展。第三,完善运行机制。机制建设是确保组织顺畅、高效运作不可或缺的基础。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实践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推动团队建设发展。在人员招募与分组调配中,注重学科专业的搭配以及兴趣特长的互补,并通过引入涉农师生,增强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实力。同时,对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记录与跟踪评估,以反馈促进步,引导志愿服务团队自我教育和成长。另一方面,用好激励措施。鼓励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志愿者,通过分享事迹经验实现朋辈教育、彰显自我价值,通过主导策划新项目提升个人成就感、获得感,从而构成内部激励。同时,将志愿服务表现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学分认定和评奖评优的考量,从而形成外部激励。
创新服务内容,塑造服务项目品牌。为切实提高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效益,高校应当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着力将零散的、活动化的志愿服务,整合为具有影响力、持续性的品牌项目。同时,将趋同化、同质化的服务方式,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服务。通过高标准的志愿服务品牌设计与筹划,提升志愿服务内容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具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围绕乡村振兴的核心需求,可从以下角度打造具有特色和实效的志愿服务品牌。第一,教育支援,知识普及强基础。组建大学生支教团,定期前往基层提供支教志愿服务,重视开设艺术类、体育类和健康类课程,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等关爱服务;举办知识科普活动,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实训和科普基地资源,举办科普讲座、文化沙龙、实验展示等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建立线上教育平台,以“互联网+”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传递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第二,科技助力,创新驱动促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一方面,搭建农业信息志愿服务站,为乡村居民提供市场行情分析、农业生产理论知识讲解、农业生产技术咨询与支持等具体服务,引导乡村居民学习并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培育乡村科技创新项目,从开发智能农业设备、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开发数字农服与管理系统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第三,文化传承,乡土特色焕新生。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细致调研和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精神,进而通过开展线上及线下的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彰显乡村独特魅力。注重创新服务形式,采用非遗作品展览、手工技艺体验、民族歌舞演出等形式,激发乡村居民参与文化传播的热情。以文化助力经济增长,将乡村中的民间艺术、乡土特色、环境地标等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设计制作文创产品,推广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焕发新生机新活力。第四,环保践行,绿色发展护生态。围绕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乡村的目标,高质量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致力于将青春志愿力量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组建宣讲团,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加大对“垃圾分类”“无废乡村”的宣传力度,引导乡村居民树立“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态理念,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普及生态农业知识,引导乡村居民采用环保农业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持续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第五,产销帮扶,电商带货拓销路。推动乡村电商发展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然而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此情况下,具备较高网络素养和专业特长的学生志愿者,无疑为乡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志愿服务团队能够建立电商平台,采用直播带货、社交媒体营销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将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还能够提供专业的市场分析,为调整生产结构、营销策略、物流配送等提供依据,增强消费者购买体验,持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与销量,帮助乡村居民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强化校地合作,携手助力乡村振兴。校地密切联系是确保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供需匹配的重要前提。第一,要形成协同参与体系。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协同的志愿服务体系,以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并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师生志愿者提供有力保障,如制定优惠政策和积极改善其工作生活环境,以此吸引新时代大学生长期投入到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的引导作用,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备乡村振兴理念和技能的新时代人才。通过加强与乡村的合作交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人才支持,传递青春正能量。最后,充分发挥社会的倡导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整合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资源,形成推动志愿服务优化升级的合力。第二,搭建产学研用平台。高校在人才储备、智力支持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拥有着显著优势,而这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基础。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能够有效提升志愿服务品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细致调研,精准识别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症结,在掌握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明确自身服务乡村振兴的角色定位,量身打造志愿服务方案,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产生实效。另一方面,推动科技惠农,鼓励师生主动承接当地科研项目,积极对接相关企业,合力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施展专业所长,以实际行动促进乡村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
作者:井影、杨寅红,分别为石家庄学院讲师、政工师,研究方向均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