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才兴,事业兴。乡村振兴,贵在人才振兴。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农村带来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特别是缺少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破解农村人才匮乏难题,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聚焦“党建引领、集体增收”,实施“归雁兴乡”工程,积极引导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农村兴旺,以“回创能人”唤醒乡村发展潜能,不断激发“能雁经济”的内生动力,助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
铺路筑巢,激发返乡热情
上峪乡党委利用乡域内产业集聚优势,强化舆论宣传,积极打好“服务牌”“乡情牌”“资源牌”,采取悬挂宣传标语、建立能雁微信群等形式,详细介绍回乡创业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在外成功人士积极回乡创业,对创业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有回乡创业意愿的在外人才纳入乡级人才名录,共收集乡土人才信息130余条。利用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通过召开座谈会、同乡会,节日邮寄特产、慰问信等方式加强与在外能人的联系沟通,征求意见建议,共商家乡发展大计,让越来越多的在外能人把返乡创业、回报家乡作为价值追求。依托“乡贤家园”、桑园小镇返乡青年创业园,组织召开“乡土人才恳谈会”4次,对接在外人士16名,引导在外人才带着资金、技术等反哺家乡。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包村科级干部深入各村,指导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走访慰问部分已返乡的在外就业人员,跟踪指导有返乡创业意愿的重点人员,积极宣传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
归雁思源,带动产业提升
马建峰出生于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看到家乡发展的巨大前景,于近年回乡发展。2018年,在家乡一系列返乡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的驱动下,马建峰在上峪乡注册成立了鹤壁市仟驰菌业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承包村里近200亩地,打造上峪乡羊肚菌种植基地,将企业办在了家门口。致力于将羊肚菌打造成特色品牌和家乡的一张名片,马建峰一趟一趟前往外省学习,跑遍了各地羊肚菌种植基地,搜集种植户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办法,把羊肚菌的种植技术摸熟摸透之后,马建峰给村民们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种植技术,在土地流转、技术指导、订单收购等方面向村民倾斜,通过合作社和农户土地入股方式,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就业”的发展模式。2021年7月,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淇滨区上峪乡也发生较大洪涝灾害,马建峰的羊肚菌种植大棚被暴雨全部冲毁,损失严重,亲戚朋友见状都劝他放弃乡里的养殖产业,回广东经营自己的公司,马建峰认为,既然想好好为家乡干点事,就要干到底,一定要把家乡的羊肚菌发展起来,他开始进行自救,对受损的大棚进行修复,尽可能地恢复大棚数量,减轻损失,今年以来,培育推广菌种种植100余亩,预计年收入180万,带动了桑园及周边5个村发展食用菌种植,为126户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3万元,村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积极性被激发,全乡食用菌产业链初步形成。
搭建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线,上峪乡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修建420平方米的集党建引领、市场主体帮扶、新乡贤联谊、招才引智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乡贤家园,建立共享、议事、服务三大机制,“点对点”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以最优质的服务、最优良的环境服务好乡贤返乡创业、招商推介等工作。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峪乡盘活闲置民房、废弃池塘等资源,招引乡贤老板、创业青年返乡投资兴建民宿、农家乐,目前招引“离土”乡贤回乡创办了3家特色农家乐,带动当地8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万元。采取“乡贤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方式,对落地返乡创业企业坚持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出台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厂房租赁、道路建设以及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和引导本土乡贤创立产业合作社3个,打造了一批以乡贤为主体的产业孵化发展基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归雁兴乡”工程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人才短板问题,带动了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形成了“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信息回用”的创业热潮,激活了乡村新业态的成长。目前,上峪乡共吸引10名在外人才回流,总投资1300万元,发展了3个产业项目,带动了2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